

无师字通
:一心一意讲汉字

汉字也被我们称作“方块字”,它具有形、音、义三位一体的特性。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,汉字也因此而具有独特的魅力。中国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,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,每个人的精神家园。
观看《汉字宫》,识字真轻松!
之前我们有介绍过“刀”和“戈”这两种古代兵器,并且知道了“戈”这种武器是中国所独有的一种冷兵器。今天,我们继续讲关于中国冷兵器的汉字。
欢迎收听文章音频



矛也是一件很古老的武器。矛的特点跟戈不太一样,它就是一个长尖,我们今天叫长矛,也叫枪或长枪。
“矛”字的古音并不念“m?o”,而念“mi?o”,火苗、嫩苗的苗同音。长矛在山西方言里就叫“长苗、苗子”,强调了头上的尖。
在古文字中,其甲骨文没有找到,金文就是一个长杆,强调了上头的尖,似乎还绑有红缨。


这红缨子很有用,它虽不能杀敌但能迷惑敌人,起到辅助击杀的效果。人的眼睛对有颜色的物体有注意力,且还不断在眼前晃动,能有效干扰敌人。
小篆时,上为矛头,中间的一个横折(乛)实际是红缨缨,下面是枪杆的部分。那么杆的部分为什么还要加一大撇“丿”?这大概与“戈”字下面的一撇是一样的道理。
木头枪把的一边插上了枪头,另一边为防止劈裂,就插有枪鐏或镦。这个枪鐏(zūn)或镦(duī)是必要的,刺枪回手时还可以当武器来顶撞对方。


隶书时书写成“子字头”,依旧强调了矛头的尖,红缨部分更扩大,下面是枪杆与枪鐏。
今天的楷体字由隶书而来,上部是一个“子头部”,而且依然强调了红缨,这就是长矛的“矛”字。
中国有一个成语故事叫“自相矛盾”,出自于古代典籍《韩非子》。


故事讲的是: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,说他的盾坚固得很,不管是用什么矛都戳不穿,说他的矛锐利得很,不管是什么盾都戳得穿。
于是有个围观的人就问了:“用你自己的矛刺你自己的盾,会怎么样?”,此人无以对答,众人也不禁嘲笑他。
世界上不可能共同存在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能刺破所有盾的长矛。所以“自相矛盾”一词就比喻一个人言行自相抵触,也提醒着我们不要在言语上过分和片面地夸大事物本身的作用。

那么“盾”又是什么呢?


“盾”指“盾牌”,是防御敌人刀枪箭矢的一种手持装备。
有人认为它就画了一个盾牌的样子,但古文字中最早用于防御的装备不是盾,而是“干”。


古代防御用的干
此时的“干”可不是个简化字,但它的甲骨文也不简单,后在金文和小篆时不断简化为今天的干。
“盾”字在小篆时出现,从字形渊源上看它并不是象形的文,而是组合的字。


铜夔龙纹盾,图片来源:中国社会科学网
小篆字形明显的一个“目”字,以头首最为重要故先遮蔽头目,使身形隐于“厈”后以求安全。
后来干作他用,盾则专称于武器装备。这就是“矛、盾”二字。

《双法字理》:一起来,跟汉字相个亲~
今日解字『刀』:“认而不识”是当今人们对汉字文化的最大误解
今日解字『戈』:“戈”字背后有着你想不到的中国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地理因素
今日解字『衣、巾』:汉字是一个个的“活物”,而不是一个个死气沉沉的符号
今日解字『匹』:马匹、布匹为什么都用“匹”字来组词呢?
今日解字『丝』:蚕者为丝、麻者为缕
“七字根”——带你进入汉字系统、打开中国文化宝藏的一把金钥匙



